当前位置: 功夫网 > 时事 >

家庭关系好不好,吃一顿饭就知道了时事

发布时间:2023-01-01 22:57:45
最近,一条引发121万人围观的视频冲上热搜: 崩溃大哭的3岁女孩,蹲在墙角捡垃圾桶里的饭。 看到这揪心一幕,或许你会以为女孩生于穷苦家庭,靠拾荒为生。 实际上,这是女孩父亲给她上的“人生第一课”。原来,女…...

最近,一条引发121万人围观的视频冲上热搜:

崩溃大哭的3岁女孩,蹲在墙角捡垃圾桶里的饭。

看到这揪心一幕,或许你会以为女孩生于穷苦家庭,靠拾荒为生。

实际上,这是女孩父亲给她上的“人生第一课”。

原来,女孩因为吃不完饭,把剩饭偷倒进垃圾桶。

父亲发现后很生气,让她把剩饭从垃圾桶捡出来。

接着,这位父亲做出更惊人的举动——

当着女孩的面,把捡回来的剩饭一口口吃掉。

女孩内疚大哭,摇着他的胳膊示弱:“爸爸,你不要吃了,我以后不敢了。”

事后,这位父亲将视频发布网络,美其名曰“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”。

然而,多数网友指责这种教育方式过激,是父亲在自我感动,道德绑架孩子:

来源:网络

还有无数网友代入自己的经历,回忆起饭桌上的童年阴影。

有人吃到撑,却被妈妈逼着吃光所有肉,胃疼一整晚:

来源:网络

有人不吃肥肉,扔进泔水桶,被妈妈捡出来,用开水洗过后吃掉:

来源:网络

甚至还有人被父亲追着打,只因倒掉了喝剩的饺子汤:

来源:网络

明明一吃肥肉就想吐,明明撑到吃不下任何东西……

“我自己都舍不得吃,专门留给你的”

“让你吃这些,都是为了你好”

每一口吞下的食物,成为我们难解的心结:

“父母说为了我好,为什么却不知道我真正喜欢吃什么?

他们为什么总让我吃我不爱吃的食物?”

01. 强迫进食,饲养父母的自恋幻觉

“中午炒腊肉吃,好不好?”

——你腌的腊肉挂在阳台一年了,都发霉了。我怕拉肚子,我不吃。

“只是发霉而已,还能吃的。”

——“不,我不吃,一口都不会碰。”

“就这么定了,今天中午就吃这个。”

这段令人窒息的对话来自好友安柏的童年阴影。

来源:Pexels

10岁那年寒假,因为不肯吃变质的腊肉,她被母亲硬塞了一块在嘴里。

那股恶心的霉味儿让她根本没法嚼,直接吞下了去,结果连同早饭全吐了出来。

这时,母亲竟然看着呕吐不止的安柏,说道:“专门为你做的腊肉,全被你浪费了。”

从此,安柏只要看见腊肉就想吐,因为那股恶心的味道在她心里无法消散。

她说,她永远忘不了这件事,也永远不会像母亲那样强迫别人。

这并不是真正爱,而是父母在将他们的“自恋幻觉”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
这种“为了你好”,实际上是父母“为了我自己好”。

每个人或多或少是自恋的,渴望将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。

来源:Pexels

换句话说,我们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行动。

而过度自恋的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,视为自己的附属,不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看待。

他们将个人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,挤压孩子的存在感,这就叫做“自恋幻觉”。

心理学中,有一个概念叫做“投射性认同”。

在客体关系理论里,它指的是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,以便予以危害、拥有或控制。

通俗来说,对方将“自恋幻觉”投射给你,通过诱导或暗示使你根据TA的“自恋幻觉”进行反应。

在关系中,往往会表现为一方对另外另一方的操控。

当我们不情愿按照“自恋幻觉”来做事,对方就会开始玩权力型投射性认同游戏:

TA先付出A——这是TA认为很好的东西,

你就得表现出B——这是自恋的TA所渴望的核心,

这还不够,如果你没有表现出B,对方就会向你发出威胁C,迫使你表现出B来。
来源:Pexels

在饭桌上,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:

我辛苦做这些食物给你吃,是为了你好(A),

你必须听我的话,吃掉它们(B),

否则你就是不尊重我的付出,在浪费粮食,你不是好孩子(C)。

就像安柏的母亲,一句“自己舍不得吃,专门留给你的”,就让安柏把所有的不情愿活生生咽了下去。

在旁人看来,母亲貌似是付出的一方。

如果安柏不吃,就是“浪费母亲的一片好心,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”。

对于安柏而言,被定义为一个“不听话的孩子”,意味着自己“不够好”。

而“不够好”意味着自己不值得被父母爱。

然而,这不过是母亲强迫安柏吃腊肉的隐形手段。

她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,显示自己“父母”的掌控身份。

来源:Pexels

有些控制欲极强的父母,对于自恋幻觉(B)十分偏执,甚至会使用被动惩罚——通过自我伤害的方式,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。

就像那名吃掉垃圾桶剩饭的父亲,他的行为看似是一种自我牺牲。

实际上,这种做法是一种“情绪恐吓”,目的是激发孩子的“羞耻感”。

羞耻感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本能感受,它不仅表明你做错了事,还说明你这个人有问题。

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吃完这些食物,不值得被父母爱、不被父母接纳。

来源:Pexels

在强烈羞耻感的驱使下,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痛苦,屈从于父母的意志:

咽下变质的腊肉、从泔水桶里捡回肥肉吃、吃到胃疼也要吃完整碗饭……

父母的强迫式进食,并不是真正爱孩子,而是在饲养他们的“自恋幻觉”。

因为真正的爱,建立在理解之上。

一个人不懂你的真实感受,却说对你好,那只是在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而已。

因为当一个人真心为你好,并不会有意图地进行自我证明。

即便那个人是你的父母。

02. 强塞食物,喂出受苦的孩子

著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:

“人生有三种绝望:不知道自我,不愿意拥有自我,和不能够拥有自我。”

这句话是安柏30年人生的真实写照。

来源:Pexels

一直以来,母亲不仅控制安柏的饮食:

每天早上必须吃4个鸡蛋,因为“吃鸡蛋对女孩子好”;

每碗饭必须清空,不能剩一粒米,因为“粒粒皆辛苦”;

连续一个月顿顿吃菠菜,因为“菠菜对身体好”;

即使一喝就吐,也必须每天喝杯羊奶,因为“这是我省吃俭用买的”……

在母亲的喂养下,安柏青春期整整发胖20斤,她为此深感自卑,每天只穿肥大的运动服。

不仅如此,母亲还在侵入式地掌控安柏的人生,自己的女儿必须按部就班地走在人生的正轨上:

中学六年不准留长发,因为“怕耽误你的学习”。

为了学习,安柏不得不放弃所有爱好,每天早起背英语单词,睡前最后一件事永远是解数学题。

来源:Pexels

高考志愿必须填师范,因为“女孩子当英语老师好,工作体面又稳定”。

安柏因此放弃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新闻学,选择了自己最头疼的英语专业。

而最让安柏痛苦的一件事是,母亲曾亲手拆散了她和前男友。

因为母亲认为前男友的学历不高,工作也不体面。

尽管前男友当时对安柏非常好,安柏也非常爱他。

安柏的母亲婚姻不幸福,并因此痛苦半生。

在她眼中,自己是过来人,安柏太年轻,不懂得人生真正的利害关系在哪里。

她害怕安柏和自己一样走错路,所以她要替安柏做选择,尤其是决定下半生命运的结婚对象。

然而,对于母亲的控制,安柏从来都是选择服从,从来都是当“乖乖女”。

在人生轨道上负重前行的安柏,时时刻刻活在母亲的期待下,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。

来源:Pexels

安柏曾说:“这让我非常绝望,因为我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和她好好沟通。她永远无法懂我的世界。尽管很痛苦,但我只能妥协。”

母亲只看见了乖巧懂事的安柏,却忽视了她压抑的痛苦,隐藏的绝望。

《自我觉醒,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》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:

“父母对孩子的苛责,伤人的态度,以及不合理的期待,

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,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。”

当父母说出“这些都是为了你好”,尽管孩子感到痛苦,却被这句话压制了继续沟通的可能。

对于孩子而言,这句话的潜台词是:“你不听我的话,你就是坏孩子。”

为了顺应强势的父母,成为“好孩子”,孩子学会默默忍受,压抑自己真实的痛苦感受。

这个被压抑的部分,就形成了“受苦的自我”。

来源:Pexels

受苦的自我不得不放弃自信与自主。

受苦的自我在生活中无能为力,在人际关系中逆来顺受。

受苦的自我感受不到愤怒,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被长期困在不快乐和无助感里。

面对重大决策,安柏总会摇摆不定,不够相信自己。

来源:Pexels

因为她觉得自己应该听从一个比自己强势的声音。

三十年来,这个声音一直来自她的母亲。

所以她剪掉了长发、放弃了自己的爱好、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。

现在这个声音变成了安柏的领导和同事。

每当意见发生分歧,尽管自己占理,安柏也会选择向对方妥协;

碰到机会也不敢主动争取,总觉得自己应该听从那个更强势的声音。

她变得不敢表达,心甘情愿成为社交圈中的“透明人”。

因为那个强势的声音已经植根于她的潜意识深处。

每当她想要去勇敢一把,却没有太多后劲。

来源:Pexels

明年安柏要结婚了,她将完成母亲指定的“标配”人生的又一个环节——

嫁给一个工作体面收入高,没有什么情趣但老实顾家的男人。

尽管已三十而立,在安柏眼里,自己仍是那个被母亲逼迫吃下变质腊肉的小女孩。

03. 敢于背叛,才能真正变好

一个失去自我的人,注定是痛苦绝望的。

敢于“背叛”父母,才能重获情绪自主、精神自由,拥有内在的生活。

我们有权拒绝父母想给我们的东西。

我们有权“背叛”父母的“自恋幻觉”,遵从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
来源:Pexels

当你产生“我应该”的想法时,请停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

当你发现自己产生“我应该”做某事的想法时,停下来问问自己,这是建立什么信念的基础之上:

是建立在“好孩子总把父母放在第一位”的信念之上?

还是建立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之上?

一旦你意识到你其实是在迎合父母的期望,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:

为什么只要我没达到他们的期望,我就会感到内疚和自责?

他们提出的期望是合理的吗,是尊重我的吗?

这些问题能帮助你整理思绪,让你更理性地看待当下的情况。

然后,请思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
作为一个成年人,最首要的事情,是照顾好自己的情绪,而不是试图赢得他人的认可。

关注@壹点灵,了解更多的实用心理小知识吧~

作者:皮革曾

编辑:KGG

关注不迷路!更多的心理学干货,心理学福利,心理倾诉树洞,尽在壹点灵心理(yidianling0)!

标签:

1
网红排行榜